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党史宣传 > 衡州丰碑 >
长征中的衡阳人之张烈江:曾是朱德总司令的贴身警卫员
2016-11-10 16:34:05   来源:
\

  1916年生于四川宣汉县

  1933年自愿入伍

  1938年2月入党

  1933年4月至1937年1月,红四方面军军医院护士

  1937年2月至1938年3月,后方三八五旅七七团团部电话员

  1938年4月至1938年7月,西安八路军办事处警卫员

  1938年8月至1940年4月,在前方总部给朱德总司令当卫士

  1940年5月至1945年8月,在太行陆军中学学习

  1945年9月至1946年4月,晋冀鲁豫军区第三处特派员

  1946年5月至1949年8月,冀南成安县公安局马头镇派出所所长兼政委

  1949年9月至1953年1月,在益阳分区任保卫科长

  1966年,分配到衡南县武装部

  1983年6月离休

  2013年12月逝世
\

▲张烈江(二排右二)在韶山留影。

  他叫张烈江,一位身经百战的老红军。

他17岁加入工农红军参加革命,爬雪山过草地,是到达陕北的七千红军火种之一,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他担任过朱德总司令的警卫员,是朱总司令口中的“嘉陵江”;先后荣获“二级红星勋章”、“独立自由奖章”、“解放奖章”等十多枚勋章和奖章,建国后,他长期在军队工作,曾担任衡南县武装部政委等职。他虽然已经逝世几年,但他的传奇故事,很多人仍然铭记在心。

  ◎历经长征,是到达陕北的七千红军火种之一

  张烈江是穷人家的孩子。

  1933年,17岁的张烈江在家乡四川宣汉县参加了红四方面军。原因是家里穷,看到红军带着穷苦老百姓打土豪分田地,就跟着红军走了。

  长征开始时,张烈江在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军医院担任护士工作,先后两次过草地。在留下的文字手稿中,张老这样描述:“草地,位于四川西北部,方圆几百里。草地上全是水和草,有树木,没有道路。在草地上走路,如果没有向导,是找不着道路的。草地上泥土很松软,走在上面软绵绵的,好像底下有弹簧一样,如果一不小心踏到泥坑里,就会拔不出脚。草地上的气候很冷,而且经常下雨,夏天也需要带着棉衣。”

  1935年第一次过草地,一边困难行军,一边遭遇敌机轰炸,大家只好躺在水草中进行隐蔽;而且气候变化多端,有时突然变脸,黑沉沉的乌云,接着就刮起暴风,暴风过后就是暴雨和冰雹。战士们连一顶破草帽都没有,当实在不能忍受碎石般的冰雹,只好躺在水草中。而暴雨过后,草地的水位猛涨,战士们身上浑身湿透,又在冰冷的水中行走,一个个冻得打颤。

  战士们在饥寒交迫中艰难行进,但是道路越向前走越困难:水中长满青草,青草下面有很深的烂草,一脚踩下去有半尺深,一不小心踏错就会陷入无底的泥坑,越挣扎越往下沉,如果没有他人帮忙,很可能因此丧命。

  过草地走路的时候不觉得太冷,可是一旦休息或者宿营,寒冷从脚趾头蔓延到全身,很难忍受。草地上根本找不到房子,甚至连一块干地方都找不到,晚上宿营时只好弄几根树枝,上面铺上油布,大家背靠背坐在油布上睡觉,本来又累又困,可因为太冷,根本没法入睡。

  除了行走困难,食物补给更是困难。红军走到半路就把粮食吃光了,没有补给,只好吃野菜充饥,有时野菜找不到就吃草根,死马死骡子都是好饭,最困难的时候,战士们把皮带煮着吃;而皮带一遇热就会发出一股恶臭味,闻着就叫人恶心;可是战士们为了充饥,为了活下去,还是吃了。

  部队在草地里行军日久,伤病员陆续增多,水泡加上手脚被刺破而引起中毒、发炎,带的药品根本不够。于是想办法找些能消炎的草药熬成水洗,用民间的食盐消毒。

  张老记叙了过草地时的两个小故事:

  第一次过草地,刚进入草地不久,由于天气寒冷,张烈江不幸感冒发烧,再加上饥饿疲惫,他靠着一棵大树昏昏沉沉睡着了。醒来时,万幸的是感冒好了,不幸的是干粮袋不见了,队伍也不见了。他只好饿着肚子去追队伍,好不容易追上队伍,吃了点战友们匀出的青稞面才恢复体力,那一次真是有些害怕。

  1936年第二次过草地。有一次,张烈江惊奇地发现路边有牛皮、羊皮和牛脚,赶紧拖回去,招呼大家一起拔毛,拾来柴火煮了吃。大家边吃边高兴地说:“今天会了个餐”。其实,那是一些已腐烂的皮肉。如今读来令人倍感心酸。
\

  ▲张烈江的手稿《自传》封面

  ◎担任朱总司令的警卫员,被笑称“嘉陵江”

  1938年至1939年,张烈江在山西省襄垣县八路军总部,给朱德总司令当警卫员。在张烈江的眼中,朱德是一个慈祥、和蔼、说话沉着、言行恭谦的人。他觉得,朱总司令对什么事情都认真负责,无论事情大小。朱德喜欢和普通战士一起生活,常常和他们促膝谈心。战士们衷心爱戴他,因为他过着普通战士的简朴生活,从不需要特殊食品,只要辣椒管够就行。张烈江说,为人率直的朱老总一直是他学习的楷模。

  1938年8月的一天,领导通知张烈江调任朱德总司令的警卫员,当时张烈江又高兴又担心,高兴的是领导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自己,是一份信任;担心的是自己年轻不懂事,怕完不成党交代的任务。

  第二天,见到朱总司令正在一间简陋的民房里看文件,当时张烈江很拘谨,敬礼后手都不知道往哪里放。“这是新来的卫士,名叫张烈江,四川人。”听完卫士长的介绍,朱总司令呵呵大笑,说:“啊,你叫‘嘉陵江’,是四川的?好,以后我们就在一起工作了。”听完这句玩笑话,大家都笑了,张烈江的紧张感也消除了。后来,朱总司令经常叫他“嘉陵江”。

  在张烈江的眼中,朱德是一个慈祥、和蔼、说话沉着、言行恭谦的人。他觉得,朱总司令对什么事情都认真负责,无论事情大小。朱德喜欢和普通战士一起生活,常常和他们促膝谈心。战士们衷心爱戴他,因为他过着普通战士的简朴生活,对自己十分严格,坚持和广大干部战士同甘共苦。

  为了照顾首长的身体健康,总部设有小灶。1938年在朱总司令的建议下,取消了小灶。朱总司令穿的衣服鞋袜,是补丁叠补丁。有一次,张烈江看到朱总司令的一双袜子已十分破旧,难以再补,就把它藏起来,准备扔掉。谁知第二天,朱总司令就问那双袜子哪去了。张烈江只好拿出袜子再补一次。

  1938年的冬天,天气特别寒冷,朱总司令那条穿了六个冬天的棉裤,膝盖和臀部已经补过几次,棉花也硬梆梆的,难以御寒。于是,张烈江到后勤部找来布和棉花,请棉服厂的同志做了条新棉裤,兴冲冲地拿给总司令。朱总司令坚持不肯要,经过同志们的极力劝说,才勉强收下,但不久就收起来了,说是等旧棉裤穿坏了再穿新的。

  ◎骑骡走整整一天,为朱总司令修补毛毯

  在张老的记叙中,关于朱德总司令的一床毛毯,让他印象深刻。

  在北方冬天异常寒冷,为了御寒,家家户户都烧有土炕。为了保证朱总司令睡得安稳,警卫员每晚都把土炕烧得暖暖的。有一天晚上,朱总司令又办公到很晚,直到天快亮了才上炕休息。早晨起来,发现朱总司令垫在床上的红色毛毯烧了一个两尺见方的大洞。原来是值班卫士没有掌握焦煤的特性,土炕烧得过旺,烧坏了毛毯。

\

▲张老留下的手稿及照片

  这条毛毯有不同寻常的由来,更是朱德与周恩来友谊的见证,意义非比寻常。

  1931年12月,在庆祝江西宁都起义胜利大会上,董振堂送给朱总司令作纪念的。朱总司令带着这条毛毯南征北战,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走过慢慢长征,睡过延安的窑洞,也铺过老百姓的土炕。后来,董振堂牺牲,朱总司令睹物思人,对这条毛毯更为珍惜。

  “西安事变”后,周恩来同志作为我党代表,经常往返于西安、延安;这期间,朱总司令把毛毯转赠给周恩来,愿他保重身体,完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任。从此,这条毛毯一直陪在周恩来身边。“七七事变”后,朱德同志担任八路军总司令,即将奔赴抗日战争前线,周恩来又把毛毯回赠朱德。

  毛毯被烧坏后,朱德没有过多责备值班卫士,而是让大家想办法补好毛毯。这之前,康克清同志已经为这条毛毯补过一次。此次,康克清又把毛毯拿给张烈江想办法修补。张烈江骑着骡子,走了整整一天,到后勤部找到了一个巧裁缝,最终补好了毛毯。此后,这条毛毯一直伴随在朱总司令身边,伴随他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至全国解放,这条毛毯送给了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珍藏。

  ◎护送周恩来回延安,心里像火一样温暖

  1938年,张烈江在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担任警卫工作,荣幸地见到了周恩来同志,并护送周恩来回延安。

  那是七八月的一天,周恩来从汉口到西安,要回到延安参加党中央召开的洛川会议。那天下午,周恩来带着两个工作人员随行。当时办事处的伙食较差,大家想着晚上加餐招待首长,正当在厨房准备的时候,周恩来把办事处杨主任叫过去,要求不加餐,说是因为全国人民都在节衣缩食,开展抗日战争,因此在生活上要多节约点钱支援抗战,不必加餐。

  当天晚上,周恩来放弃休息时间,召集办事处全体人员,给大家作抗日战争形势报告,宣传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使大家深受鼓舞。而当张烈江深夜12点下岗哨时,看到周恩来的房里还亮着灯光,窗帘上映着他孜孜不倦的工作身影。

  第二天清晨,张烈江和其他同志护送周恩来回延安。一路上,周恩来和大家有说有笑,平易近人。路过三原时,特意买了有名的西瓜给大家消暑。“和周恩来同志在一起,就跟自己家里的亲人一样,我们一点也不拘束,心里像一盆火一样,十分温暖。”张烈江在回忆录中写到。

  ◎生活简朴,对儿女要求很严格

\

▲张老收获自己栽种的红薯。

  张老与妻子育有5个子女,2女3男,大女儿张玉珍现年69岁,居住在衡阳警备区干休所,这里也是张老晚年居住的地方之一。

  客厅里,摆放着张老的镶框照片,照片中的老人穿着红色外套,精神矍铄,眼睛淡淡地望着前方,像是在思考什么,又像是要叮嘱什么,平和而又威严。

  “那是父亲晚年拍的,他很喜欢。”张玉珍告诉记者,父亲的身体一直比较健康,精神也很好,90岁的时候耳不聋,眼不花,每天锻炼身体,还要读书看报。那时,张老的作息时间很规律,早晨5点多起床,散步从市五中出发,经过黄茶岭,到湘江边,过老大桥,然后再返回市五中;晚上还要再走一遍。上午在院子里浇水种菜,挖地松土施肥,午睡个把小时,下午常常去附近看居民下棋打牌。

  在张玉珍的记忆中,父亲很节约,生活很朴素,他常常给孩子们讲长征故事,说起过草地、爬雪山、吃皮带等故事。父亲也非常严格,经常教育子女思想上要抓紧,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然而,父亲又很温柔,从没有在家发过脾气,也很少发火,读书时期父亲不管多晚都会检查孩子们的作业……

  由于张老很喜欢拿笔写字,也留下很多手稿,1953年3月30日还手写了一本小《自传》,记录了自己小时候的生活及参加革命的经历和思想变化。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
备案证书:湘ICP备16000692号-1 版权所有:衡阳党史网 主管主办:中共衡阳市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