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共产党衡阳历史》第二卷评审会上的讲话
(蒋勋功)
(蒋勋功)
2016-05-20 15:39:26 来源:

我简单发个言,增科主席出差,在外面没有回来,良玉组长上次已经发表了很好的意见。志书和史书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志书是存史,史书是叙史。不管是志书或史书,我的理解是,通过这样一本书在告诉我们,告诉后人发生了什么。我粗粗地看了一遍,第二卷就是记叙从1949年到1978年,衡阳党组织在历史上发生了什么。史书既然是叙史的话,那么思考性的东西就比较多了,也就是想说明些什么,想证明什么东西,思考什么东西。这是一个方面。整体来看,本书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应该是令人信服的,刚才美好已经说了。这是一个方面。其次作者求实的态度和作风应该是令人佩服的,说实在的,写这个书,要钻得进去,要坐得下来,是非常枯燥的事情,给我们奉献了这么好的精神食粮,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我跟良玉进党史联络组是组织的安排,进了党史联络组就有这个责任,刚才美好主任的说明我完全同意,有这么几个方面的特征应该肯定。
第一,主线非常明晰。党史姓党,党史为党,这个主线非常明确。纵览全书,5篇60万字,无论是从题材形式上和从内容上,紧扣了主线,这个应该是充分肯定的。
第二,概括和表述相对完整。不管怎么看没有断章和割裂的痕迹,相对比较完整。
第三,内容非常的详实,重点是比较突出的。历史好写也不好写,但能够把这些东西去伪存真,进行筛选、缩写、分析、归纳,要真正钻进去,这个工程非常浩大,取舍之间非常难以把握。
第四,有一定的可读性,看起来不是那么枯涩。
第五,有一些理论上的思考。至于到哪个层次就很难说了,这个东西也是说不清楚的。
以上的这几点我觉得是来之不易,非常难得,向你们表示敬意。
历史不同于其他的地方,有一些事情不好把握,把握得不好,原生态的东西,将来后人怎么来看这个事,不好说。最大的难点就是地市之间怎么把握的问题,也就是衡阳地区和衡阳市,我觉得好把握又不好把握,因为78年以前,衡阳市一直是衡阳地区领导的,是这个关系,既然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那么衡阳市摆在什么位置,刚才讲市里面的资料可能要详实一些,但是在突出衡阳市的同时,相关的县市怎么摆,有时候是把地市放在平行的位置,有时县市就没有痕迹,全部覆盖了,有时县市区的资料基本上就缺失了,比如“整顿团群组织并开展正常工作”、衡阳市的换届等等。地市的关系,地区应该是侧重于农业的发展,市里面就是城市建设和工业的发展,这应该是有所侧重的。
第二,就是虚和实的关系怎么把握。所谓虚,党史是建立在扎实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上的,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写史书的时候最怕地就是把它们割裂开来,党的历史跟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应该是融合在一起,尽量减少一些痕迹,这里多多少少还是有一些痕迹的,这是第二个要商榷的问题。
第三,在衡阳地区过来的,经济建设和党的建设怎么体现。衡阳地区是农业这一块,在全省都是有非常高的位置,书中有表述,但是表述不是很多,比如,大的农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都是78年以前搞的,欧阳海水库的库区是在郴州的桂阳,坝址在桂阳,但建设是衡阳在建,衡阳地区本身29个中型水库,1100多座小型水库都基本上是那个年代建设出来的,书里有一些表述,但是没有概述,这里要有一个抓总的东西。另外,当初衡阳地区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应该是做得非常好的,衡阳的粮食,杂交稻解决了,全面发展的多种经营也是非常好,衡阳地区最辉煌的时候,一个是茶叶,第二个柑橘,像衡东,这些大宗产品的规模经营搞得好。渔牧水产的发展都不错,祁东山塘养鱼全国第一县,这样的典型太多了,这些亮点再好好的弄些出来。工业这一块,那就更多了,衡阳市工业的发展,包括城市建设这一块,能不能既有分散性的体现,还有一些概括性的东西,一看就有大的印象,一看就知道。
第四,理论上的提升和思考,还要加重份量。总结经验教训的东西,不但要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还要说明什么,证明什么,总结教训,前车之鉴,包括经验教训等等。在一些重大的问题上面,你们不回避,但理论上不拔高的话就失去了叙史的意义。
第五,可以夹叙夹议,穿插一些花絮,使史书读起来不那么枯燥,可以做一些修辞、润色更好。
我没有认真学习,这些意见仅供大家参考,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