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党史研究 > 回忆口述 >
我为党史工作献余热
2015-11-24 17:24:35   来源:
 
郭 晃 春
 
 1998年,我刚从常宁市政协主席的岗位上退休,市委就安排我担任市委党史联络组组长。我和联络组成员协同史志办(党史办、 市志办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工作,共同努力,制订工作方案。使常宁的史志工作做出了优异的成绩。10多年来,共收集整理出版史志方面的书籍18本,600余万字,其中《党史大事年表》、《遭日寇蹂躏的常宁》被省党史办评为二等奖,《中国共产党常宁历史》第一卷得到衡阳市党史办的好评。常宁市党史办、党史联络组多次被省、市党史办评为先进单位,我和党史主任廖爱国被省、市党史办评为先进个人。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党史联络组和市委党史办的同志的共同努力,我起到了应有的作用,真正在为党史工作献余热,做到带头、支持、参与、协调“八个字”。 
带头做好史志资料的征集工作。主要组织动员离退休老同志提供原始资料、照片,撰写回忆文章。我带头提供10多幅历史照片,撰写回忆文章7篇4万余字,均被史志书刊采用。为了使所写文章真实可靠,我翻阅了自己保存的记录本及其它原始资料200余万字,多次到档案馆查阅档案,3次到村、组走访,核对事实。为了发动其他人提供资料,我在市直机关老干支部、老年大学等20多次会议上,宣传、发放征集资料信函300多份,走访50多位老同志,动员提供党史资料。还带领联络组和史志办的同志北上陕西、南下广东、东到江西、西奔贵州、重庆等地征集常宁籍的人物资料。专门到衡阳市邀请解放初期在常宁任过领导的30位老同志集中座谈会,此次座谈会征集文字资料3万多字、历史照片30多幅。通过这些活动,共征集到文字资料500多万字,为编写党史和其他历史书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支持史志办的工作,发挥联络组老同志的影响力,推动各单位对史志工作的重视和支持。2004年,启动常宁市志的编修工作,一年后,有些单位的编修工作没有开始,有些单位虽然作了安排,但没有具体行动。我便组织党史联络组和党史办的干部16人,分成四个组下到8个乡镇、33个市直单位,对史志工作进行宣传和督查,并将督查的情况及时反映给有关领导。后来,市委召开了200余人参加的市志工作专题会议。随后,市里抽调12个专干进行培训,派出20多人到19个工作被动的单位进行帮助。推动了整个市志编修工作。2006年至2012年,常宁史志办在郭晃春及党史联络组的帮助下,共整理出版史志书籍13本410多万字,使史志工作出现了新局面。
一是开创性。出版的13本书其中有4本80多万字,具有开创性,不但仅常宁没有涉及过,其他县市也未出版过类似的书籍。如《遭日寇蹂躏的常宁》共收集84篇文章20多万字,比较全面反映了日寇在常宁的罪行和常宁人民的抗日斗争。《瞬间铸永恒》收集了常宁解放以来的各种重要事件、重点工程、重要人物的原始照片1200多张,并写出详细说明。《常宁1700年记事》收集自三国时期吴太平二年(257年)常宁建县以来1754年间发生的大事、新事、特事、奇事30万余字。二是抢救性。13本书中有6本120万字,由200多人提供稿件,书还未出版就有20多人去世了。50多位80岁以上的老人病至再也不能提供资料了。三是存史性。有8本书160多万字是较远期的史志资料。如《遭日寇蹂躏的常宁》不但有60多位80岁老人的亲历,亲见回忆文章,还有收藏物,有当时的报刊记载,有老档案资料。《瞬间铸永恒》有200多张解放初期的老照片,当事人已去世,而是从其子女亲属中收集到的,这些都是值得永存史册的珍贵历史资料。 
除了宣传发动,广泛征集外,我还利用自己关系,动员收藏爱好者,献出自己的藏品。如市政协原文史委主任袁海峰是收藏和摄影爱好者,我与袁在政协共事10余年,他乐意接受我的邀请,参与五本史志资料的撰写,还献出了大量的文字资料和照片藏品,市委组织部原档案员韩永升,是南下干部的后代,韩和我在区里工作过,韩不但献出收集的老照片,还到衡阳市和山西省老家,从亲友中征集了一些党史资料。如南下出发时70多位干部的集体照就是这样收集来的。在做好资料征集的同时,还认真审阅,核对书稿,两遍三遍进行修改补充。肖文辉的两篇回忆录,我用两天时间进行修改后,又和本人用一整天时间一字一句核对,征求意见。 
为了使工作落到实处,我利用担任多个老年组织负责人的便利,积极做好党史宣传教育工作。我是副处以上退休干部学习组长和政协老干支部书记,20多次组织学习党史和中央2010年10号文件《关于加强改进党史工作的意见》。我又是老年教育领导小组组长和老年大学顾问,便在老年大学课程中安排学习党史的内容。建党九十周年大庆中,我积极提议,并参与组织常宁建党九十周年图片展,参观人数达5万人次,推动了全民学党史。 
协调各方面关系,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党史部门是清水衙门,经费困难,且很多事情都有求于人。有困难我就出面协调解决。2005年底,安排财政预算时,史志办的经费不但没有像其它部门一样相应增加,反而减少5万,我就找市领导汇报,由市领导召集有关部门开办公会议,不但解决了减下来的5万元,还安排联络组3万元活动经费(后来增加到4万),特批10万市志编修经费。市领导还表态,只要是出版史志资料,经费问题一律解决。此后,史志办的正常经费得到了保障。市政府搬迁到新办公楼,我事先找有关领导协商好,到搬迁时,市志办的房子不但没减少,还增加两间,并特批5万元装修和置办用具。史志办专业人员少,我向市领导汇报,很快调进两名年轻干部,2007年乡镇换届,100余名乡镇干部要安排进机关,我事先与组织部门协商,结果没有安排一人到史志办。史志办专业干部少,任务重,我动员退下来的老同志献余热,三个退下来的老主任都勇挑重担。阳国贵负责修市志,谷子丰负责编纂老同志的回忆录,曹元生同志负责中共常宁历史第一卷等三部书的编写。他们都乐意并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史志办人员不多,但矛盾不少。有的不安心,有的责任心不强,有的业务水平低,有的想升迁,甚至家庭矛盾也闹到了机关,我都一一找这些同志做工作。一次两次甚至三五次个别人谈话,做思想教育工作,还主持几次领导成员和全体同志会议,进行学习、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使一些问题得到缓解和解决。
                                
 
  (作者系常宁市政协原主席、常宁市党史联络组组长)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
备案证书:湘ICP备16000692号-1 版权所有:衡阳党史网 主管主办:中共衡阳市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