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联络工作好 夕阳风光无限美
2015-11-24 17:31:34 来源:
雷 章 清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在中央政治局集中学习和参观西柏坡时先后指出:“党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学习党史国史作为一门必修课”。作为一个基层的党史联络工作者,我为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的讲话而欢欣激动,也为自己投身党史联络工作而骄傲自豪。“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党中央把党史工作看得这么重,我们能够为党史工作贡献一点光和热,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有乐趣的工作哎!三年多的工作实践,我最深切的感受是“党史联络工作好,夕阳风光无限美”。
党史联络工作好,好就好在让我“老有所托”
毛主席曾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我想加一句“人是要有一点依托的”。房屋没有桩柱作依托,就会倒塌。人没有事业作依托,就会沉沦。这里有一个故事。我的一个邻居,退休前曾当过区委副书记等要职。在位时,整天忙得象个陀螺。退休后,十天半个月也无所事事。极忙到极闲的巨大反差,让他整天长吁短叹。由于心无所依,行无所托,不久他就得了抑郁症,现在生活都不能自理了。2008年,我从区委副书记的岗位上退下来时,也感同深受。曾经的人来车往,如今的门庭冷落;曾经的马不歇蹄,如今的无所事事;曾经的高谈阔论,如今的沉默是金。这些巨变,让我无所适从,丢魂失魄。有好几次,我早早地起了床,洗漱完毕后,夹起包就出门。老伴问我到哪去?我不假思索地说去上班。老伴苦笑着说:“你都退下来了,还上什么班啊!”我恍然大悟,垂头丧气地返回家里。在没有精神支柱、没有工作寄托的日子里,我强迫自己看电视、带孙子、下象棋、散点步。日子就这样不经意地过了两年。从表面上看,我已适应了现实,但我的内心深处总感到有点失落,难道我的晚年生活就这样波澜不惊地过吗?我就不能为社会做点什么吗?
时针指向了2010年2月。一天,我正百无聊赖地坐在家里看电视,区委书记邓轲来到我家,说找我有事。一番嘘寒问暖后,书记开门见山地说:“老书记,区委准备成立党史联络组,想请你担任党史联络组组长。在职时,你为石鼓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是石鼓区历史的实践者、领导者和见证者。区委希望你牵好头,为石鼓区党史工作出谋划策、献计出力”。望着书记真诚恳切的眼光,听着书记充满期待的话语,我感到既高兴又徬徨。高兴的是我终于找到了“组织”, 徬徨的是我能担得起这个重任吗?我把自己的顾虑说了出来。书记当即表态:“你放心干吧,区委全力支持你,要人给人,要钱给钱”。“老夫聊发少年狂”,我爽快地答应了。
第二天一早,我夹起包,精神抖擞地对家人说:“我上班去了。”之后,就紧锣密鼓地开始了联络组的筹建工作。首先是招兵买马组好“阁”。我动员一名退下来的原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挑选了3名品行正、文笔好、熟悉石鼓区历史的老同志,组建了党史联络组。再是装修房子建好“家”。我向区委汇报,在区委老办公楼辟出几间房,搞好装修,作为联络组的办公用房。最后是筹集经费备好“粮”。将党史联络组经费纳入了区财政预算。在筹建党史联络组的过程中,尽管走了不少路,跑了不少腿,找了不少人,加了不少班,但我们5个老同志都很珍惜这个缘分和机会,个个精神焕发,斗志昂扬。
2010年5月,石鼓区委党史联络组挂牌运作,我们5个老同志又开启了人生的“再就业”。在工作中,我们与区里的在职干部一样,每天坚持上下班,每月写工作计划,每半年搞工作调度,每年年底搞总结评比。我们还经常深入基层,了解情况,收集史料,宣讲党史。就这样,党史联络工作让我们的日子充实起来,让我们的晚年生活丰富起来,让我们的精神状态亮堂起来。前不久,一位在外工作的同事碰到我,惊诧地问:“老雷,你退休后,都做些什么呢?怎么越来越年轻了啊!“我自豪地答道:“在做党史联络工作。要问有什么决窍,那就是老有所托,有点事做吧。”
党史联络工作好,好就好在让我“老有所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求。我们这些老同志,最忌讳的是怕别人说我们“老朽无为”,最期盼是自己能够“老有所为”,为党和政府作点贡献,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几年来,我们的党史工作和党史联络工作取得了不少的成绩,彰显了我们的作为和能力。首先,修史创精品。党史联络组成立伊始,就劈出了三板斧:2010年6月,启动了《中国共产党衡阳市石鼓区历史》的编纂工作,2011年6月该书正式出版;紧接着7月中旬,启动了境内革命遗址普查工作,2011年底圆满完成;2011年7月,启动了《石鼓区党史大事年表》的编撰工作,现正报送市室审阅。在编《石鼓区历史》时,我们几位老同志“倾巢出动”,全民皆兵,跑档案局查阅资料,到市室征求意见,去兄弟县区取经学习,在办公室写稿审稿,整天忙得不亦乐乎,最终修成正果。二是讲史育新人。2011年,我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引发了我的深思。一群领导到遵义会议旧址参观,在讨论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点时,说江西井冈山、湖南通道、广西兴安、贵州遵义的大有人在。而能准确说是江西瑞金的却为数不多。有句话说得好: “欲灭其国,必先去其史”。作为党的领导干部,连这个最基本的党史常识都不清楚,实在令人“恐惧”和惊诧。我深深感受到:“党史教育势在必行”。2011年6月,我抓住庆祝建党90周年的契机,向区委建议在全区开展党史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五进”活动。区委采纳了我的意见,下发了学习党史和石鼓区历史的通知,为我们提供了“尚方宝剑”。在党史宣讲中,我们5名同志个个挥戈上阵,人人上台宣讲。为使讲课生动出彩,我开了10多天的夜班,查资料,翻典故,备课件。一天晚上备课时,我竟然累得趴在桌子上睡着了,第二天得了严重的感冒。但我一边吃药,一边备课。家里人都劝我保重身体,注意休息。在我们的努力下,全区党史宣讲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从2011年6月到2012年12月止,我们5位老同志,先后到40多个区直战线、学校和企业,20多个乡街和社区,宣讲党史。区委还应我们的建议,对开展党史学习情况进行了督查,组织了全区党史知识测试,开展了学党史评比表彰,推动了党史宣讲工作。最后是帮史当后盾。我认为党史联络组不仅要修史讲史,还要帮史助史,也就是为党史部门当后盾。三年来,我总是不遗余力地为党史部门说点话,帮点力,争点钱。在我们的争取下,区委党史联络组、区党史办现在有房子,有票子,有位子。今年,区委又把党史办作为常设机构,定编2人。区党史办两任主任,一任调任区经发局局长,现任前又兼任区委办副主任。看到党史干部顺利成长,党史工作有声有色,我们感到脸上有光,脚下有劲。
党史联络工作好,好就好在让我“老有所乐”
芸芸众生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追求和乐趣。有的以读书为乐,有人以赚钱为乐,有的以当官为乐,有的以游山玩水为乐。对于我们这些老同志来说,钱、权、利、名,都是过眼云烟,不再强求。我总结了一下,当前我有三乐:四代同堂,享受天伦之乐,这是一乐;我和老伴身心健康,这是一乐;搞党史联络工作有成绩,这是一乐。我认为,党史联络工作给我的快乐,源于四个方面。一行行铅字,让我乐在其中。现在,只要一翻开《石鼓区历史》这本书,我们曾经忙碌的身影和合作的场景就历历在目。这本书凝聚着我们多少的心血和汗水呀!看着一行行的铅字,我们怎能不快乐?一块块奖牌,让我乐在其中。石鼓区的党史和党史联络工作可谓硕果累累。2011年,我们在衡阳市四个城区中率先出版了党史正本,为其他三个区提供了蓝本。这本书在2012年全省党史成果评比中被获为“特别奖”。2012年,我们被衡阳市委评为“全市党史联络工作先进单位”和“全市党史工作先进单位”。2012年10月,衡阳市党史联络工作现场会在石鼓区召开,区委书记田奇在会上介绍经验,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谭大双出席会议并对我们的工作进行了高度评价。2013年,石鼓区党史工作被评为“全省党史工作先进单位”,我本人被评为“全省党史联络工作先进个人”。对名利和荣誉,我历来看得淡,但“老来得奖”同“老来得子”一样,还是令我感到快乐和欣慰。一句句褒扬,让我乐在其中。随着工作的蓬勃开展,我们也开始名声在外。一次,我上街买东西。几个中学生从我面前经过时,停下来说:“雷爷爷好!”我惊讶地问:“你们认得我?”他们说:“雷爷爷,你上次在我们学校讲红军长征的党史故事,讲得很好,我们认得你。”那一刻,我有股热血沸腾的感觉。是啊!在任时,我们有职有权,听到赞美和奉承的话那是家常便饭,但其中夹杂着多少的虚伪,我们都是心知肚明。退下来,我们没职没权,别人对我们无欲无求,能受到别人的褒扬,可以说是难能可贵,我怎能不快乐?一声声问候,让我乐在其中。我们的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关键是区委、区政府的重视和关怀。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三宝”。区委、区政府也把我们当作“宝”,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精神上鼓励,节假日慰问。加上我们联络组五个老同志工作时志同道合,平常时称兄道弟,有事时齐心协力。在这样好的环境下工作,无疑是快乐和幸福的。
“莫道桑榆晚,红霞尚满天”。我们虽是年将古稀的人,但我们却老骥伏枥,志在党史。我坚信:我们的晚年生活将因党史联络工作而更加充实和精彩”。
(作者系中共衡阳市石鼓区原区委副书记、党史联络组组长)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在中央政治局集中学习和参观西柏坡时先后指出:“党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学习党史国史作为一门必修课”。作为一个基层的党史联络工作者,我为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的讲话而欢欣激动,也为自己投身党史联络工作而骄傲自豪。“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党中央把党史工作看得这么重,我们能够为党史工作贡献一点光和热,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有乐趣的工作哎!三年多的工作实践,我最深切的感受是“党史联络工作好,夕阳风光无限美”。
党史联络工作好,好就好在让我“老有所托”
毛主席曾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我想加一句“人是要有一点依托的”。房屋没有桩柱作依托,就会倒塌。人没有事业作依托,就会沉沦。这里有一个故事。我的一个邻居,退休前曾当过区委副书记等要职。在位时,整天忙得象个陀螺。退休后,十天半个月也无所事事。极忙到极闲的巨大反差,让他整天长吁短叹。由于心无所依,行无所托,不久他就得了抑郁症,现在生活都不能自理了。2008年,我从区委副书记的岗位上退下来时,也感同深受。曾经的人来车往,如今的门庭冷落;曾经的马不歇蹄,如今的无所事事;曾经的高谈阔论,如今的沉默是金。这些巨变,让我无所适从,丢魂失魄。有好几次,我早早地起了床,洗漱完毕后,夹起包就出门。老伴问我到哪去?我不假思索地说去上班。老伴苦笑着说:“你都退下来了,还上什么班啊!”我恍然大悟,垂头丧气地返回家里。在没有精神支柱、没有工作寄托的日子里,我强迫自己看电视、带孙子、下象棋、散点步。日子就这样不经意地过了两年。从表面上看,我已适应了现实,但我的内心深处总感到有点失落,难道我的晚年生活就这样波澜不惊地过吗?我就不能为社会做点什么吗?
时针指向了2010年2月。一天,我正百无聊赖地坐在家里看电视,区委书记邓轲来到我家,说找我有事。一番嘘寒问暖后,书记开门见山地说:“老书记,区委准备成立党史联络组,想请你担任党史联络组组长。在职时,你为石鼓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是石鼓区历史的实践者、领导者和见证者。区委希望你牵好头,为石鼓区党史工作出谋划策、献计出力”。望着书记真诚恳切的眼光,听着书记充满期待的话语,我感到既高兴又徬徨。高兴的是我终于找到了“组织”, 徬徨的是我能担得起这个重任吗?我把自己的顾虑说了出来。书记当即表态:“你放心干吧,区委全力支持你,要人给人,要钱给钱”。“老夫聊发少年狂”,我爽快地答应了。
第二天一早,我夹起包,精神抖擞地对家人说:“我上班去了。”之后,就紧锣密鼓地开始了联络组的筹建工作。首先是招兵买马组好“阁”。我动员一名退下来的原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挑选了3名品行正、文笔好、熟悉石鼓区历史的老同志,组建了党史联络组。再是装修房子建好“家”。我向区委汇报,在区委老办公楼辟出几间房,搞好装修,作为联络组的办公用房。最后是筹集经费备好“粮”。将党史联络组经费纳入了区财政预算。在筹建党史联络组的过程中,尽管走了不少路,跑了不少腿,找了不少人,加了不少班,但我们5个老同志都很珍惜这个缘分和机会,个个精神焕发,斗志昂扬。
2010年5月,石鼓区委党史联络组挂牌运作,我们5个老同志又开启了人生的“再就业”。在工作中,我们与区里的在职干部一样,每天坚持上下班,每月写工作计划,每半年搞工作调度,每年年底搞总结评比。我们还经常深入基层,了解情况,收集史料,宣讲党史。就这样,党史联络工作让我们的日子充实起来,让我们的晚年生活丰富起来,让我们的精神状态亮堂起来。前不久,一位在外工作的同事碰到我,惊诧地问:“老雷,你退休后,都做些什么呢?怎么越来越年轻了啊!“我自豪地答道:“在做党史联络工作。要问有什么决窍,那就是老有所托,有点事做吧。”
党史联络工作好,好就好在让我“老有所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求。我们这些老同志,最忌讳的是怕别人说我们“老朽无为”,最期盼是自己能够“老有所为”,为党和政府作点贡献,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几年来,我们的党史工作和党史联络工作取得了不少的成绩,彰显了我们的作为和能力。首先,修史创精品。党史联络组成立伊始,就劈出了三板斧:2010年6月,启动了《中国共产党衡阳市石鼓区历史》的编纂工作,2011年6月该书正式出版;紧接着7月中旬,启动了境内革命遗址普查工作,2011年底圆满完成;2011年7月,启动了《石鼓区党史大事年表》的编撰工作,现正报送市室审阅。在编《石鼓区历史》时,我们几位老同志“倾巢出动”,全民皆兵,跑档案局查阅资料,到市室征求意见,去兄弟县区取经学习,在办公室写稿审稿,整天忙得不亦乐乎,最终修成正果。二是讲史育新人。2011年,我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引发了我的深思。一群领导到遵义会议旧址参观,在讨论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点时,说江西井冈山、湖南通道、广西兴安、贵州遵义的大有人在。而能准确说是江西瑞金的却为数不多。有句话说得好: “欲灭其国,必先去其史”。作为党的领导干部,连这个最基本的党史常识都不清楚,实在令人“恐惧”和惊诧。我深深感受到:“党史教育势在必行”。2011年6月,我抓住庆祝建党90周年的契机,向区委建议在全区开展党史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五进”活动。区委采纳了我的意见,下发了学习党史和石鼓区历史的通知,为我们提供了“尚方宝剑”。在党史宣讲中,我们5名同志个个挥戈上阵,人人上台宣讲。为使讲课生动出彩,我开了10多天的夜班,查资料,翻典故,备课件。一天晚上备课时,我竟然累得趴在桌子上睡着了,第二天得了严重的感冒。但我一边吃药,一边备课。家里人都劝我保重身体,注意休息。在我们的努力下,全区党史宣讲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从2011年6月到2012年12月止,我们5位老同志,先后到40多个区直战线、学校和企业,20多个乡街和社区,宣讲党史。区委还应我们的建议,对开展党史学习情况进行了督查,组织了全区党史知识测试,开展了学党史评比表彰,推动了党史宣讲工作。最后是帮史当后盾。我认为党史联络组不仅要修史讲史,还要帮史助史,也就是为党史部门当后盾。三年来,我总是不遗余力地为党史部门说点话,帮点力,争点钱。在我们的争取下,区委党史联络组、区党史办现在有房子,有票子,有位子。今年,区委又把党史办作为常设机构,定编2人。区党史办两任主任,一任调任区经发局局长,现任前又兼任区委办副主任。看到党史干部顺利成长,党史工作有声有色,我们感到脸上有光,脚下有劲。
党史联络工作好,好就好在让我“老有所乐”
芸芸众生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追求和乐趣。有的以读书为乐,有人以赚钱为乐,有的以当官为乐,有的以游山玩水为乐。对于我们这些老同志来说,钱、权、利、名,都是过眼云烟,不再强求。我总结了一下,当前我有三乐:四代同堂,享受天伦之乐,这是一乐;我和老伴身心健康,这是一乐;搞党史联络工作有成绩,这是一乐。我认为,党史联络工作给我的快乐,源于四个方面。一行行铅字,让我乐在其中。现在,只要一翻开《石鼓区历史》这本书,我们曾经忙碌的身影和合作的场景就历历在目。这本书凝聚着我们多少的心血和汗水呀!看着一行行的铅字,我们怎能不快乐?一块块奖牌,让我乐在其中。石鼓区的党史和党史联络工作可谓硕果累累。2011年,我们在衡阳市四个城区中率先出版了党史正本,为其他三个区提供了蓝本。这本书在2012年全省党史成果评比中被获为“特别奖”。2012年,我们被衡阳市委评为“全市党史联络工作先进单位”和“全市党史工作先进单位”。2012年10月,衡阳市党史联络工作现场会在石鼓区召开,区委书记田奇在会上介绍经验,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谭大双出席会议并对我们的工作进行了高度评价。2013年,石鼓区党史工作被评为“全省党史工作先进单位”,我本人被评为“全省党史联络工作先进个人”。对名利和荣誉,我历来看得淡,但“老来得奖”同“老来得子”一样,还是令我感到快乐和欣慰。一句句褒扬,让我乐在其中。随着工作的蓬勃开展,我们也开始名声在外。一次,我上街买东西。几个中学生从我面前经过时,停下来说:“雷爷爷好!”我惊讶地问:“你们认得我?”他们说:“雷爷爷,你上次在我们学校讲红军长征的党史故事,讲得很好,我们认得你。”那一刻,我有股热血沸腾的感觉。是啊!在任时,我们有职有权,听到赞美和奉承的话那是家常便饭,但其中夹杂着多少的虚伪,我们都是心知肚明。退下来,我们没职没权,别人对我们无欲无求,能受到别人的褒扬,可以说是难能可贵,我怎能不快乐?一声声问候,让我乐在其中。我们的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关键是区委、区政府的重视和关怀。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三宝”。区委、区政府也把我们当作“宝”,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精神上鼓励,节假日慰问。加上我们联络组五个老同志工作时志同道合,平常时称兄道弟,有事时齐心协力。在这样好的环境下工作,无疑是快乐和幸福的。
“莫道桑榆晚,红霞尚满天”。我们虽是年将古稀的人,但我们却老骥伏枥,志在党史。我坚信:我们的晚年生活将因党史联络工作而更加充实和精彩”。
(作者系中共衡阳市石鼓区原区委副书记、党史联络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