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南层层办点示范 大力推广杂交晚稻
2015-11-24 17:36:45 来源:
聂集宪口述 廖小勇整理
衡南县是一个具有110万人口、100万亩耕地的农业大县,也是全国重要产粮大县,粮食生产是衡南的支柱产业。自从1975年推广杂交水稻以来,粮食产量得到突破性增长。到1980年普及种植杂交晚稻,粮食总产量突破了50万吨,粮食生产走上了以杂交水稻为主的新时代,单产和总产跃上了新台阶。衡南县在杂交晚稻示范推广阶段(1976年-1980年),实行层层办点示范的方法,杂交稻得到不断推广,从而成功地解决了全县人民的温饱问题,而且开始为国家每年提供商品粮30-40万吨,并于1986年进入“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的行列。
1975年秋,全国率先在湖南衡阳地区试种杂交晚稻,衡南县又是衡阳地区首先安排试种的县(单位)之一。由于杂交水稻是新生事物,在试种之前,杂交稻增产的性能并没有被干群认识,有的干部群众不相信杂交水稻能够高产,怕种了减产,劳民伤财。有的农民说,“上级领导讲杂交水稻天好、地好,我们冒看到”,因而推广试种杂交水稻开始有一定的阻力。时任县委书记李明来强调:“发展杂交水稻是提高粮食产量,稳定局势、振兴农村经济的首要任务,各级各部门要团结一条心,拧成一股绳,打泥滚,流大汗,要把杂交水稻发展好,推广好,作一场硬仗来打,一定要夺取杂交水稻高产丰收。”当时所有的县级领导都非常重视,为了确保示范万无一失,获得成功,县委、县政府认真研究确定示范地点和人员,并与农业局技术干部反复研究制定示范技术措施,最终确定在三塘公社大广大队和县农科所进行试种。三塘公社大广大队试种面积8亩,通过精心培育和管理,经过验收测产,平均亩产528千克,县农科所试种4亩,测产验收平均亩产534千克。比当地常规品种每亩分别增加216千克和221千克,这一消息震惊了所有干部和当地群众,完全打消了干部群众的思想顾虑。在收割前,县委立即决定召开11个区委书记和52个公社书记为主的现场会,参观了杂交水稻生产现场,杂交水稻的高产场景,使与会的一百多人的思想受到大震动,观念实现了大转变。在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与会人员认真讨论并落实了来年县、区、社和大队四级层层办点示范种植杂交水稻的计划。
1976年,原衡阳地委书记徐天贵在全区县委书记会议上部署地、县、区、公社主要领导要亲自带领农业科技人员办种植杂交水稻示范点。要求每个县的主要领导要办一个万亩示范片,区办一个千亩示范片,公社办一个百亩示范片,大队办一个十亩示范片,生产队办一个一亩示范田。一时间在全县层层举办杂交水稻“万、千、百、十、亩”示范片遍布衡南农村大地。据统计,全县杂交晚稻丰产示范样板达356处,其中县级万亩示范片3处,区级千亩示范片11处,公社百亩示范片52处,大队十亩示范片290处。全县共示范种植“南优2号”和“南优2号”杂交晚稻66000亩,普遍获得了成功,平均亩产达到387.4千克,比常规晚稻亩平均增产142.5千克。其中三塘公社的三塘大队、三元大队、松山大队、大广大队、前进大队和螯兴大队的万亩示范片,既是衡南县委的示范片,也是衡阳地委的示范片,衡阳地委书记徐天贵挂帅,带领地委副书记荣成和,地区农村工作部部长冀庭壁,地区农业局局长陈典斗,地区农业局副局长苏启明,杂交水稻技术总负责人张作仕,粮油科科长董美琼、钟佳宾、曾花生,地区农科所技术干部林芳仕等15名干部和衡南县委书记李俊英,副书记刘启汉,县委办主任符孝桐,县农业局局长彭本衡,副局长陈新保,粮油站站长陈让吾,三塘区区委书记何少荣,区委干部王芳滕,三塘区农技站干部肖定富等18名干部,地、县共33名干部分别驻扎在三塘公社6个大队,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从杂交晚稻育秧开始直到收割的每一个生产环节都集中开会,由张作仕讲解技术操作要点,由蹲点技术干部分别到每个生产队进行技术培训。通过精心的指导和栽培管理,当年杂交晚稻长势十分喜人,与常规稻相比格外粗壮和茂盛,干部和群众都十分高兴。通过实地收割测产万亩片平均亩产434.3千克,比当地常规稻品种农垦58每亩增加107.6千克,高产丘块达到511.6千克。
10月1日-3日,湖南省委在衡阳地区召开全省杂交水稻生产现场会,全省各地130名与会人员参观了衡南县杂交水稻生产现场。10月12日-19日国家农牧渔业部在衡阳召开南方13省、区杂交晚稻现场会,参加会议的250多名代表参观了衡南县杂交水稻生产现场,个个赞叹不已。之后南方13省前来三塘参观的络绎不绝,参观人数达到数万人之多。
1977年,当时的氛围是全党抓农业,全民办农业,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衡南继续推行各级领导层层办点示范,据统计全县创办杂交晚稻丰产示范片达432个,比1976年增加76个,其中县级万亩示范片4个,区级千亩示范片11个,公社百亩示范片52个,大队十亩示范片365个。同时大力推广新型育秧技术,由于当时杂交稻种子量很少,种子很珍贵,为了使每粒种子都能发育成秧苗,技术部门推广杂交晚稻育秧“粒粒摆”新技术,全县“粒粒摆”育秧面积达13000余亩。通过推广“粒粒摆”育秧和秧苗剥蘖繁殖技术,使杂交晚稻面积由1976年的6.6万亩迅速扩种到60.1万亩,占晚稻总面积的78.7%。从此衡南县晚稻生产走上了以杂交水稻为当家品种的新时代,特别以江口、向阳、泉溪、花桥、茶市、车江等区所占比重最大,占晚稻面积90%以上。随着杂交晚稻种植面积的迅速扩大,品种组合也不断增多,由单一的迟熟型向早、中、迟熟配套发展;由单一的南优组合向威优、汕优等多组合发展,其中种植面积较大的主要有“南优2号”、“南优3号”、“威优6号”、“汕优6号”等组合。当年全县晚稻平均单产比未种杂交晚稻的1975年增加97千克。1977年时任县委书记李俊英带领县农业局副局长陈新保、泉溪区农技站长吴三民和技术干部罗为权等,在双林松社杨名大队,办杂交水稻推广示范点,示范品种为“南优6号”,1977年种植杂交晚稻1206亩,比常规品种“农垦58”,每亩增产102千克,共增产12万千克;1978年种植杂交晚稻1500亩,比上年多种354亩,在1977年的基础上每亩再增产14千克,在1977年的基础上每亩再增产14千克,加上多种的354亩,共增产6.2万千克,两年累计增产18.2万千克。花桥公社农科站30亩双季稻(杂交晚稻28亩),双季平均亩产702.5千克,该公社石坵大队1495亩双季稻(95%是杂交晚稻)平均亩产693千克,创历史新高。
1978年-1980年是杂交晚稻推广普及的高潮时期,在前两年全党动员大抓,全民动员大办杂交晚稻示范,杂交稻增产优势十分明显的基础上,政府加快制种进度,满足老百姓对杂交稻种子的需求,从1978年开始到1980年,杂交水稻是唯一的晚稻当家组合(品种),杂交晚稻面积迅速扩大。1978年全县杂交晚稻面积达到65.7万亩,占晚稻面积78.2%,1979年达到68.3万亩,占晚稻面积81.3%,1980年达到71.6万亩,占晚稻面积85.2%,1980年达到71.6万亩,占晚稻面积85.2%。以后每年的杂交晚稻一直稳定在70万亩左右,占晚稻总面积的85%左右,产量也基本稳定在每亩400千克以上,成功地实现了跨“纲要”的产量目标。从1978年开始,杂交晚稻从单一系列组合向多系列组合转变,由于杂交水稻组合(品种)的增加,加大了农户因地制宜对杂交水稻组合的选择性,从而更加发挥了杂交水稻的增产潜力,使粮食产量一年上一个新台阶,到1980年粮食总产量已经突破了50万吨。
(口述系衡南县农业局原局长,整理为衡南县委党史研究室干部)
衡南县是一个具有110万人口、100万亩耕地的农业大县,也是全国重要产粮大县,粮食生产是衡南的支柱产业。自从1975年推广杂交水稻以来,粮食产量得到突破性增长。到1980年普及种植杂交晚稻,粮食总产量突破了50万吨,粮食生产走上了以杂交水稻为主的新时代,单产和总产跃上了新台阶。衡南县在杂交晚稻示范推广阶段(1976年-1980年),实行层层办点示范的方法,杂交稻得到不断推广,从而成功地解决了全县人民的温饱问题,而且开始为国家每年提供商品粮30-40万吨,并于1986年进入“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的行列。
1975年秋,全国率先在湖南衡阳地区试种杂交晚稻,衡南县又是衡阳地区首先安排试种的县(单位)之一。由于杂交水稻是新生事物,在试种之前,杂交稻增产的性能并没有被干群认识,有的干部群众不相信杂交水稻能够高产,怕种了减产,劳民伤财。有的农民说,“上级领导讲杂交水稻天好、地好,我们冒看到”,因而推广试种杂交水稻开始有一定的阻力。时任县委书记李明来强调:“发展杂交水稻是提高粮食产量,稳定局势、振兴农村经济的首要任务,各级各部门要团结一条心,拧成一股绳,打泥滚,流大汗,要把杂交水稻发展好,推广好,作一场硬仗来打,一定要夺取杂交水稻高产丰收。”当时所有的县级领导都非常重视,为了确保示范万无一失,获得成功,县委、县政府认真研究确定示范地点和人员,并与农业局技术干部反复研究制定示范技术措施,最终确定在三塘公社大广大队和县农科所进行试种。三塘公社大广大队试种面积8亩,通过精心培育和管理,经过验收测产,平均亩产528千克,县农科所试种4亩,测产验收平均亩产534千克。比当地常规品种每亩分别增加216千克和221千克,这一消息震惊了所有干部和当地群众,完全打消了干部群众的思想顾虑。在收割前,县委立即决定召开11个区委书记和52个公社书记为主的现场会,参观了杂交水稻生产现场,杂交水稻的高产场景,使与会的一百多人的思想受到大震动,观念实现了大转变。在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与会人员认真讨论并落实了来年县、区、社和大队四级层层办点示范种植杂交水稻的计划。
1976年,原衡阳地委书记徐天贵在全区县委书记会议上部署地、县、区、公社主要领导要亲自带领农业科技人员办种植杂交水稻示范点。要求每个县的主要领导要办一个万亩示范片,区办一个千亩示范片,公社办一个百亩示范片,大队办一个十亩示范片,生产队办一个一亩示范田。一时间在全县层层举办杂交水稻“万、千、百、十、亩”示范片遍布衡南农村大地。据统计,全县杂交晚稻丰产示范样板达356处,其中县级万亩示范片3处,区级千亩示范片11处,公社百亩示范片52处,大队十亩示范片290处。全县共示范种植“南优2号”和“南优2号”杂交晚稻66000亩,普遍获得了成功,平均亩产达到387.4千克,比常规晚稻亩平均增产142.5千克。其中三塘公社的三塘大队、三元大队、松山大队、大广大队、前进大队和螯兴大队的万亩示范片,既是衡南县委的示范片,也是衡阳地委的示范片,衡阳地委书记徐天贵挂帅,带领地委副书记荣成和,地区农村工作部部长冀庭壁,地区农业局局长陈典斗,地区农业局副局长苏启明,杂交水稻技术总负责人张作仕,粮油科科长董美琼、钟佳宾、曾花生,地区农科所技术干部林芳仕等15名干部和衡南县委书记李俊英,副书记刘启汉,县委办主任符孝桐,县农业局局长彭本衡,副局长陈新保,粮油站站长陈让吾,三塘区区委书记何少荣,区委干部王芳滕,三塘区农技站干部肖定富等18名干部,地、县共33名干部分别驻扎在三塘公社6个大队,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从杂交晚稻育秧开始直到收割的每一个生产环节都集中开会,由张作仕讲解技术操作要点,由蹲点技术干部分别到每个生产队进行技术培训。通过精心的指导和栽培管理,当年杂交晚稻长势十分喜人,与常规稻相比格外粗壮和茂盛,干部和群众都十分高兴。通过实地收割测产万亩片平均亩产434.3千克,比当地常规稻品种农垦58每亩增加107.6千克,高产丘块达到511.6千克。
10月1日-3日,湖南省委在衡阳地区召开全省杂交水稻生产现场会,全省各地130名与会人员参观了衡南县杂交水稻生产现场。10月12日-19日国家农牧渔业部在衡阳召开南方13省、区杂交晚稻现场会,参加会议的250多名代表参观了衡南县杂交水稻生产现场,个个赞叹不已。之后南方13省前来三塘参观的络绎不绝,参观人数达到数万人之多。
1977年,当时的氛围是全党抓农业,全民办农业,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衡南继续推行各级领导层层办点示范,据统计全县创办杂交晚稻丰产示范片达432个,比1976年增加76个,其中县级万亩示范片4个,区级千亩示范片11个,公社百亩示范片52个,大队十亩示范片365个。同时大力推广新型育秧技术,由于当时杂交稻种子量很少,种子很珍贵,为了使每粒种子都能发育成秧苗,技术部门推广杂交晚稻育秧“粒粒摆”新技术,全县“粒粒摆”育秧面积达13000余亩。通过推广“粒粒摆”育秧和秧苗剥蘖繁殖技术,使杂交晚稻面积由1976年的6.6万亩迅速扩种到60.1万亩,占晚稻总面积的78.7%。从此衡南县晚稻生产走上了以杂交水稻为当家品种的新时代,特别以江口、向阳、泉溪、花桥、茶市、车江等区所占比重最大,占晚稻面积90%以上。随着杂交晚稻种植面积的迅速扩大,品种组合也不断增多,由单一的迟熟型向早、中、迟熟配套发展;由单一的南优组合向威优、汕优等多组合发展,其中种植面积较大的主要有“南优2号”、“南优3号”、“威优6号”、“汕优6号”等组合。当年全县晚稻平均单产比未种杂交晚稻的1975年增加97千克。1977年时任县委书记李俊英带领县农业局副局长陈新保、泉溪区农技站长吴三民和技术干部罗为权等,在双林松社杨名大队,办杂交水稻推广示范点,示范品种为“南优6号”,1977年种植杂交晚稻1206亩,比常规品种“农垦58”,每亩增产102千克,共增产12万千克;1978年种植杂交晚稻1500亩,比上年多种354亩,在1977年的基础上每亩再增产14千克,在1977年的基础上每亩再增产14千克,加上多种的354亩,共增产6.2万千克,两年累计增产18.2万千克。花桥公社农科站30亩双季稻(杂交晚稻28亩),双季平均亩产702.5千克,该公社石坵大队1495亩双季稻(95%是杂交晚稻)平均亩产693千克,创历史新高。
1978年-1980年是杂交晚稻推广普及的高潮时期,在前两年全党动员大抓,全民动员大办杂交晚稻示范,杂交稻增产优势十分明显的基础上,政府加快制种进度,满足老百姓对杂交稻种子的需求,从1978年开始到1980年,杂交水稻是唯一的晚稻当家组合(品种),杂交晚稻面积迅速扩大。1978年全县杂交晚稻面积达到65.7万亩,占晚稻面积78.2%,1979年达到68.3万亩,占晚稻面积81.3%,1980年达到71.6万亩,占晚稻面积85.2%,1980年达到71.6万亩,占晚稻面积85.2%。以后每年的杂交晚稻一直稳定在70万亩左右,占晚稻总面积的85%左右,产量也基本稳定在每亩400千克以上,成功地实现了跨“纲要”的产量目标。从1978年开始,杂交晚稻从单一系列组合向多系列组合转变,由于杂交水稻组合(品种)的增加,加大了农户因地制宜对杂交水稻组合的选择性,从而更加发挥了杂交水稻的增产潜力,使粮食产量一年上一个新台阶,到1980年粮食总产量已经突破了50万吨。
(口述系衡南县农业局原局长,整理为衡南县委党史研究室干部)